这位清官去世后,百姓感念他的恩德,在曲周城东为他立祠建墓,也就是现在的“增福庙”。
令人称奇的是,他的影响力从唐代开始不断升级:
后唐明宗封他为 “神君增福相公”,元朝又加封为 “福善平施公”,
四次帝王册封让他成为财神体系中少有的 “官方认证款”。
如今曲周的增福庙被视为祖庙,而他的老家淄川嬷嬷幢一带,
至今还流传着 “淌钱眼”“仙人台” 等与他相关的地名传说,
宋代宰相富弼还曾写诗纪念他“惠泽万民增福公”。
为啥一个清官会被尊为财神?
这得从财神节的起源说起。
民间财神信仰从南宋开始兴盛,逐渐形成了庞大的财神体系,
而李诡祖能占据一席之地,关键就在于老百姓的朴素认知:
能带来安定生活的好官,就是最好的 “财神”。
和他共享七月二十二成道日的还有五代时期的周世宗柴荣,
这位皇帝因发展经济、设立官窑被奉为“天财星君”,
两人都因 “为民谋福” 而非 “聚敛财富” 成神,这其实暗含着古人 “政通才能财通” 的生活智慧。
到了今天,财神节的习俗依然鲜活。
核心仪式讲究“三供三拜”:供桌上要摆好三样东西,
象征 “金银满盆” 的饺子、代表 “招财进宝” 的糕点,还有必不可少的 “增福酒”。
祭拜时间多选在傍晚,要打开门窗“迎财神”,有的地方还会燃放鞭炮,寓意 “炸开财路”。
北方地区比如曲周,会组织庙会纪念李诡祖的功绩;
而在他的老家山东淄川,
除了祭祖,还有吃“财神面” 的习俗,面条要拉得长长的,象征 “财运绵长”。
过节总得有讲究,老祖宗传下来的禁忌可不能马虎。
记住“1 不碰、2 不借、3 不说” 准没错:锋利的剪刀针线当天不能碰,谐音 “破财”;
钱和米这两样东西不能外借,免得 “漏财”;
更不能说 “完了”“没了” 这类丧气话,得多说 “恭喜发财”“财源广进”。
这些规矩看似迷信,其实是古人传递 “守财要谨慎,
说话要吉利” 的生活哲学,就像老人常说的 “心诚则灵,嘴甜招福”。
从北魏县令到全民财神,李诡祖的故事流传千年,财神节的习俗也在不断演变,
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如一。
这个节日教会我们的,不仅是传统习俗,
更是 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 的古老智慧,
这或许就是我们至今还在过节的真正原因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